近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开展的202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名单正式公布,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张鸿祺教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鸿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学术部主任
坚守一线,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
张鸿祺教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以及科研工作29年来,恪守立德树人、医者仁心的初心,承担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神经外科教学培训工作,培养近4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全国范围内带教进修医师数千名,救治近万名疑难脑脊髓血管病患者,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此外,还承担本科生《颅脑损伤》、研究生《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与介入治疗》课程授课,在课程设计和讲授中,善于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用好主渠道,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多次获得宣武医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导师称号,荣获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奖。
言传身教,脚踏实地培育临床医生
张鸿祺教授认为只有在充分理解疾病的发生和致病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他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尤其对于罕见、复杂病例的手术,张鸿祺教授每次都带领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提前数天进行病例研讨并在标本上反复演练,规划手术的每一个细节,为患者争取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在手术技术的教学方面,张鸿祺教授认为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而言,在“言传”的同时更需重视“身教”。曾经有年轻医生因患者发生了“术后脑脊液漏”,向张鸿祺教授请教,在排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后张教授并未进行更多的说教,而是在学生下一次进行操作时走上手术台,一针一线的示范教学,而这位医生此后未再出现过这类失误。
深耕细作,因材施教助力人才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鸿祺教授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张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学生们通过多年努力,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畸形病例库;阐明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自然病史;开展了脑脊髓血管畸形复合手术,使我国的血管畸形治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首次揭示了体细胞突变是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畸形等血管病的核心致病机制;率先开展了脑脊髓血管畸形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张鸿祺教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NEJM、JAMA Neurology、Brain、Annals of Neurology、Stroke、Neurosurgery等国际知名期刊,而且学生的专业插画多次荣登期刊封面。多名研究生荣获王忠诚优秀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及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多位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及科研一线中表现突出,在相关领域承担重要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及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学生眼中的张老师
学生眼中的张老师
马永杰(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作为医生,他每天穿梭在手术室、导管室、门诊、病房,尽心尽力地诊治每一位患者;作为科室主任,他站在科室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问题,带领科室稳扎稳打,步步前进;作为老师,他秉承格物致知,守正创新的理念,在脑脊髓血管病领域,带领团队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我是跟随张老师身边最久的学生之一,潜移默化的受到他的影响,学习他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格,这是我毕生的财富。
语
任健(神经外科住院医师)
自硕士研究生起,我一直在导师张鸿祺教授的指导与关怀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给我树立了一个永远的榜样。感谢他将我领进神经外科的大门,给予我不断学习的机会以及孜孜不倦的指导。他渊博的学识、谦虚务实的作风和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继续进步。
语
宋子豪(2020级硕士生)
张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在门诊接触患者的时间虽然可能就短短的几分钟,但张老师总能做到过目不忘,记住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查房汇报病历时,张老师会考核我们住院医师查体和病史采集的基本情况,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亲自给我们查体示范,夯实基本功。